《长安的荔枝》
马伯庸
43个笔记
点评
- 2024/08/10 认为好看
又是一部旷世经典,又是一部悲剧!
⠀
《长安的荔枝》序
- 小说里那些通天阴谋、暗杀,是我们一辈子不会遇到的事情,但整个小说的内核是那么真实,因为它直接洞察人性,小说围绕着复杂的唐代职官结构和行政运作机制展开,许多名词估计多数读者都闻所未闻,但读起来直摄人心,不用明白每个词的含义就能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,因为,这一个“大盘”背后蕴含的机理是有共性的。各种利益的博弈、管理层内部的矛盾、职场的情商、不得已的违规,甚至还有不断修改需求的“甲方”。读者会感到,阅读每一行字,都是在阅读自己。看到“流程是弱者才要遵循的规矩”“连做噩梦都在工作”谁不苦笑?
⠀
第一章
- 这座宅子在长安城的南边,朱雀门街西四街南的归义坊内,确实很偏僻,可它也有一桩好处——永安渠恰好在隔壁坊内,向北流去。夫人日常洗菜浆衣,不必大老远去挑水了,七岁的女儿热爱沐浴,也能多洗几次澡。
- “荔枝鲜”和“荔枝煎”只有一字之差,性质可不啻天壤。
- 想明白此节,李善德手脚不由得一阵抽搐,软软跌坐在甲库的地板上。恍惚中,他感觉自己待在一个狭窄漆黑的井底,浑身被冰凉的井水浸泡。他抬起头,看到那座还未住进去的宅子在井口慢慢崩塌,伴随着一簇簇桂花落入井中,很快把井口的光亮堵得一丝不见……
- 2024/08/08
发表想法:
1. “圣人是不世出的英主”:杜甫称赞皇帝是一个难得一见的英明君主。这里的“圣人”指的是具有卓越才德的皇帝,而“不世出”意味着这种君主在世上极为罕见。 2. “可惜……”:接着,他用“可惜”转折,表达出对皇帝的一些遗憾和批评。 3. “智足以拒谏”:杜甫指出,皇帝的智慧足够高超,却用来拒绝忠臣的劝谏。这暗示皇帝虽然聪明,却不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,特别是忠诚大臣的忠告。 4. “言足以饰非”:杜甫进一步批评,皇帝的言辞非常巧妙,足以掩饰自己的过错。这意味着皇帝擅长用言辞来粉饰自己的错误,使得他人难以发现或指责。
原文:“圣人是不世出的英主,可惜……智足以拒谏,言足以饰非。”杜甫感慨。
- 既是身临绝境,退无可退,何不向前拼死一搏,说不定还能搏出一点微茫希望。
- 2024/08/08
发表想法:
1. “骨肉恩岂断”:骨肉之情,指的是亲人之间的情谊,特别是血缘至亲之间的感情。这里强调了亲人之间的恩情是永远无法割断的。 2. “男儿死无时”:男儿,指的是男子汉,通常有着勇敢、坚毅的品质。在古代文学中,男子汉往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。死无时,意为男子汉的死亡是无定时的,随时可能面对死亡。这表达了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和态度。
原文:骨肉恩岂断,男儿死无时。
⠀
第二章
- 奔走了一圈,李善德才真正明白,为何大家会为了使职差遣抢破头。他还没怎么做手脚,只利用流程上的漏洞,就赚了三十贯。韩洄骂那些使臣都是杀千刀的逃奴,着实贴切。
- 其时广州也是大唐一大商埠,外接重洋三十六国,繁盛之势不下扬州,城中番商众多。这胡商唐言甚是流畅,自称叫作苏谅,本是波斯人,入唐几十年了,一直在广州做香料生意。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1. “早听说百越民风彪悍”:作者早已听说过,百越地区的人们性格强悍、勇猛。百越是古代对中国南方地区的泛称,那里的人们因地理和环境因素,形成了与中原地区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。 2. “生翅者不食幞头,带腿者不食案几”:这句用夸张的手法描述百越人的饮食习惯。“生翅者不食幞头”字面意思是有翅膀的鸟类不吃头巾(幞头是一种古代帽子),暗指他们食用各种飞禽,但不吃头巾(当然,这只是夸张)。“带腿者不食案几”意思是有腿的动物不吃案几,暗指他们食用各种走兽,但不吃家具(这同样是夸张)。 3. “余者无不可入口”:除了这些“有翅有腿”的,其他东西似乎都可以吃进嘴里。这进一步加强了百越地区民风彪悍、饮食不拘一格的印象。 4. “虽有夸张,确是有本可据”:作者承认这些说法中带有夸张的成分,但他也指出,这些说法并非完全虚构,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。也就是说,百越地区的饮食习惯和民风确实与中原有很大的不同,虽然传闻中有些言过其实,但也不是毫无根据。
原文:早听说百越民风彪悍,生翅者不食幞头,带腿者不食案几,余者无不可入口,虽有夸张,确是有本可据。
⠀
第三章
- 阿僮喝骂道:“你们这些遭虫啃,这是我的好朋友,莫要乱闹!”李善德倒不介意,摸着花狸说:“无伤大雅,无伤大雅。”长安同僚日常开的玩笑,可比这个恶毒十倍。假如朝廷开一个忍气吞声科,他能轻松拿到状元。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这句话的意思是:天下人都忙碌不已,都是为了追逐利益而来;纷纷扰扰,也是为了利益而去。表达了人们为利益而奔波的现实。
原文: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。
- 林邑奴吓了一跳,伏地叩头,却不敢接:“奴仆岂能喝主人的东西?”李善德嚷嚷道:“什么奴仆!我他妈也是个家奴!有什么区别!今天都忘了,忘了,都是好朋友,来,喝!”强行塞给他。林邑奴战战兢兢地接过去,用嘴唇碰了碰,见主人没反应,这才咕咚咕咚一饮而尽。
- 这一刻,他忘记了等待的贵妃,忘记了自己未知的命运,忘记了长安城市的香积贷,只想纵情歌舞,像当年一样跳一支无忧无虑的胡旋舞。只见夜色之下,跃动的篝火旁边,一个满脸褶皱的中年人单脚旋转,状如陀螺,飘飘然如飞升一般。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1. “愿君驻金鞍,暂此共年芳”:希望你停下脚步,暂时与我共度美好的时光。这里表现了女子对情人依依不舍的情感,期盼能够长时间相伴。 2. “愿君解罗襦,一醉同匡床”:希望你脱下华美的衣裳,与我同床共醉。表现了女子对亲密相伴的渴望。 3. “文君正新寡,结念在歌倡”:暗指卓文君刚刚成为寡妇,与情人私奔,心中对歌舞生活依然怀有向往。这隐含了女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。 4. “昨宵绮帐迎韩寿,今朝罗袖引潘郎”:昨晚在华丽的帐中接待了像韩寿那样的情人,今天又用罗袖牵引着像潘安那样的男子。此处比喻情感的多变或爱情的多重性。 5. “莫吹羌笛惊邻里,不用琵琶喧洞房”:不要吹奏羌笛,以免惊扰邻里,也不要用琵琶打扰洞房中的安宁。这表现了女子希望这段感情能在平静中享受,不被外界打扰。 6. “且歌新夜曲,莫弄楚明光”:让我们唱起新创的夜曲,不要弹奏《楚明光》这样的古曲。这里强调享受当下的新鲜情感,而不是沉湎于过去。 7. “此曲怨且艳,哀音断人肠”:这首曲子既充满哀怨又带有艳丽,悲伤的旋律能让人肝肠寸断。表达了女子情感的复杂性,既有对爱情的深切渴望,也有悲伤和痛苦的体验。
原文:愿君驻金鞍,暂此共年芳。愿君解罗襦,一醉同匡床。文君正新寡,结念在歌倡。昨宵绮帐迎韩寿,今朝罗袖引潘郎。莫吹羌笛惊邻里,不用琵琶喧洞房。且歌新夜曲,莫弄楚明光。此曲怨且艳,哀音断人肠。
- 愿君驻金鞍,暂此共年芳。愿君解罗襦,一醉同匡床。文君正新寡,结念在歌倡。昨宵绮帐迎韩寿,今朝罗袖引潘郎。莫吹羌笛惊邻里,不用琵琶喧洞房。且歌新夜曲,莫弄楚明光。此曲怨且艳,哀音断人肠。
- 你知道大家为什么来我这里喝荔枝酒吗?因为当年我阿爸是部落里的头人,他听了城人的劝说,从山里带着大家出来,改种荔枝,做了熟峒。大部分族人平日做事的庄子,都是包榷商人建的,日日劳作不得休息。所以大家一年只在这一天晚上,聚来我这里来放松一下。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1. “十里一置,五里一候”:每十里设一个驿站,每五里设一个烽火台(或类似的哨站)。这说明道路上设有许多供人休息或传递信息的设施,反映了道路的长远和艰苦。 2. “奔腾阻险”:旅途上遇到很多险阻和困难,需要不停地奔波,克服重重障碍。这表现了行路的艰难险阻。 3. “死者继路”:路上不断有人因艰辛和危险而死亡,他们的尸体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路旁。这极具冲击力地描绘了旅途的危险和惨烈。
原文:十里一置,五里一候,奔腾阻险,死者继路。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隋炀帝能够再现“盛况”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: 1. 中央集权的加强:隋朝高度集权,隋炀帝进一步强化了这一体制,能直接调动全国资源。 2. 大规模工程和军事行动:隋炀帝组织了大运河开凿、长城修建等大型工程,并发动了三次征伐高句丽,动员了大量劳动力和物资。 3. 不计成本的动员:隋炀帝奢华且不惜代价,为达目的牺牲大量人力资源,形成盛况。 4. 交通和后勤保障:大运河等基础设施提升了交通和后勤能力,支撑了大规模动员。 这些因素促成了隋炀帝时期的“盛况”,但也因此耗费巨大,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。
原文:也就是说,那只是一个理想值,现实中大概只有隋炀帝有办法重现一次这样的“盛况”。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1. 《和帝纪》:这是一部关于东汉和帝(刘肇)时期历史的记载,通常是《后汉书》中的一部分,记录了和帝在位期间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等各方面的情况。 2. 《后汉书》:由南朝宋范晔编撰,是记录东汉历史的重要史书。它详细记述了东汉从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的历史,包括皇帝的事迹、列传、志等。 3. 《氾胜之书》:这是东汉氾胜之编撰的一部农学书籍,详细介绍了古代农业技术、种植方法和经验,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参考文献。 4. 《齐民要术》:由北魏贾思勰编撰,是中国现存最早、最完整的农学百科全书,涵盖了农业、林业、牧业、副业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和知识。
原文:李善德把《和帝纪》卷好,系上丝带,放回架上的《后汉书》类里。在它旁边,还摆着《氾胜之书》《齐民要术》之类的农书,都是他花重金——苏谅的重金——买下来的。
- “做生意,赌的便是个先机。若等试验成了再来报效,哪里还有小老的机会?”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“等死,死国可乎?”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,是孔子对于苟且偷生、不作为的批判。 这句话的意思是:“坐等死亡,国家将要灭亡,怎么能够这样呢?”孔子在这里强调了作为一个国家的治理者,不能坐视国家的灭亡而无所作为,要积极行动、肩负责任,去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。 在现代语境中,这句话可以用来提醒人们在面对困境或重大责任时,不能消极等待,而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应对挑战。
原文:“等死,死国可乎?”
⠀
第四章
- 林邑奴胸口起伏,断断续续才讲明白赵辛民的计划。李善德这才发现,原来自己在岭南一番折腾,竟招致一场杀身之祸。
- 李善德忍不住大骂起来。他低头看了眼林邑奴,对林邑奴告密这个举动倒不是很气愤,这人本就是赵书记的奴隶,尽责而已。倒是自己全无防备,把人心想得太善了。
- 林邑奴咽了咽唾沫,苦笑道:“向主人尽忠,乃是我的本分,跑来示警,是为了向大使报恩。”
- 林邑奴却挣扎着,声音反而大了些:“您敬我的那一碗酒,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被人敬酒,也是我第一次被当成人来敬酒。可真好喝呀。”他舔了舔干裂的嘴唇,脸上似乎浮现出笑容:“我记得您还说,我们没什么区别,都是好朋友。那我得尽一个朋友的本分……”
- 林邑奴临死之前,叮嘱李善德把自己的尸体扛到一处林中,点起篝火,趁血液还流动的时候,割开脚腕手腕。老虎这种猛兽报复心极重,那只白天袭击自己的老虎,应该就一直在附近跟着,它闻到血腥味一定会过来。 李善德先用骆驼粪围着营地撒了一圈,待估算着追兵接近,便把剩余的干粪收起来,匆匆离去。没有了骆驼粪的压制,那只伤人巨兽会立刻靠近篝火,打算把下午那份逃脱的血食吃掉。 至于十个经略府的牙兵和一只成年大虫谁比较厉害,李善德对这个问题一点兴趣也没有。他默默地把林邑奴的位置记住,待日后回来,看是否能找到残留的骨殖,然后埋头继续赶起路来。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其实就是心流状态。
原文:灵感源源不断,毛笔勾画不断,李善德此时进入了一种道家所谓“入虚静”的奇妙状态,过往的经验与见识,融汇成一条大河,汪洋恣肆,奔腾咆哮。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“文山牍海”是一个成语,形容公文、文书或文牍繁多,如山如海,泛指文案工作繁重,常常让人应接不暇。
原文:文山牍海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“衮衮诸公”出自古代典籍,形容那些官位显赫、身份高贵的大臣们。这里的“衮衮”指的是一群人接连不断、络绎不绝的样子,而“诸公”则是对众多高官或显贵人士的尊称。 这个短语通常带有讽刺意味,常用于批评那些位高权重却不作为或者作风浮夸的官员,暗示他们虽然地位高、人数多,但在实际治理或事务处理上可能并不尽职。
原文:衮衮诸公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韩洄是在教导李善德如何在复杂的官场中生存,即要懂得“和光同尘”(与人打成一片),确保“雨露均沾”(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利益),做到“花花轿子众人抬”(让大家都参与进来,共同受益)。
原文:做官之道,其实就三句话:和光同尘,雨露均沾,花花轿子众人抬。一个人吃独食,是吃不长久的。 ”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i've got nothing to lose. 不要惹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人,因为他们连死都不怕,害怕什么。
原文:事不明说,必有蹊跷,何必去冒那个险。可李善德思忖再三,还是决定去看看,自己已经穷途末路,还能惨到哪里去?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为什么建造蟠龙?因为这一蟠龙不仅起到装饰作用,更重要的是通过象征意义来镇压“土龙”,以确保建筑稳固、风水祥和。蟠龙也寓意着龙与塔的和谐共存,进一步巩固了塔的安全和寺庙的吉祥。因此,加建蟠龙可以看作是对地中土龙的压制与调和,使其不再兴风作浪,保佑塔与寺庙的平安。
原文:蟠龙
⠀
第五章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震惊,MBA 竟起源于唐明皇李隆基时期。
原文:一说起庶务来,李善德便丝毫不怵。他以词头为纲要,侃侃而谈,先谈荔枝转运的现状与困难,再一一摆出对策,配合三次试验详细解说,最后延伸开来,每一项措施所涉衙署、成本核算与转运程限。有时文字不够尽意,还现场画出格眼簿与舆地简图,两下比照,更为直观。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1. “下官德薄力微,何敢厚颜承此重任。” 说话者自谦德行和能力不足,不敢接受重任。 2. “愿献与卫国公,乐见族亲和睦,足慰圣心。” 他希望将任务交给卫国公,以促进家族和睦,使皇上安心。
原文:“下官德薄力微,何敢厚颜承此重任。愿献与卫国公,乐见族亲和睦,足慰圣心。 ”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杨国忠之所以知道有人在阻碍李善德,主要是因为他身为宰相,掌握着朝廷内外的权力动态,具备极高的政治敏感性。他提出让李善德推荐人选来负责荔枝转运,其实是试探李善德是否遇到了麻烦或竞争。 当李善德推荐鱼朝恩时,杨国忠立刻明白了李善德的处境。鱼朝恩作为宫市副使,地位较高,而李善德选择推荐他,实际上是在暗示鱼朝恩是那个想要取代自己、阻碍自己的人。这种推荐既是无奈之举,又是希望通过明示来寻求杨国忠的帮助和庇护。 因此,杨国忠从李善德的回答中察觉到了李善德正受到鱼朝恩的威胁,心中立即明白了事情的真相。这种对官场斗争的洞察力,使得杨国忠能够迅速判断出李善德的处境和其中的权力纠葛。
原文:杨国忠略加思忖,开口道: “本相身兼四十多使职,实在分身乏术。这荔枝转运之事,还得委派专人盯着,你可有什么推荐的人选吗? ”李善德回道: “宫市副使鱼朝恩,可堪此任。 ”杨国忠“嘿”了一声,他问的其实是谁挡住了你的道。这人也不是很傻嘛,居然听明白了,而且回答还很得体。他把玩着手里的名刺,心中已如明镜一般。鱼朝恩想要抢了李善德的差使,李善德没有办法,只得把转运法献给自己,希望能保住职位。
- 2024/08/09
发表想法:
* “我始为奴仆”:杜甫自喻为奴仆,形容自己处境卑微,毫无地位和权力。这反映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压抑和无奈。 • “几时树功勋”:杜甫接着自问,何时才能立下功勋,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。这表现了他对出人头地、施展抱负的渴望,同时也透露出对前途未卜的焦虑。
原文:我始为奴仆,几时树功勋
⠀
第六章
- 李善德这次能活着抵达汨罗水驿,绝对是一个奇迹。
- 李善德低下头,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,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文卷。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,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。
- 两日之后,韩洄与杜甫忽然被李善德叫去西市喝酒,还是那一家酒肆,还是那一个胡姬,只是酒味浓烈了许多。因为人人都知道,京城出了个能人,有神行甲马,能把新鲜荔枝从几千里之外一夜运到京城。贵妃闻之,笑得明艳无俦。
- “好多年前了,我们一群华阴郡的少男少女去登华山,爬到中途我的脚踝崴了,一个人下不去,需要人背。你知道华山那个地方的险峻,这样背着一个人下山,极可能摔下万丈深渊。那些愿为我粉身碎骨的小伙子都不吭声了,因为这次真的可能粉身碎骨。只有他一言不发,闷头把我背起来,然后一路走下山去。我问他怕不怕,他说怕,但更怕我一个人留在山上没命。”李夫人说着说着,不由得笑起来,“他这个人哪,笨拙,胆小,窝囊,可一定会豁出命去守护他所珍视的东西。”
- “其实他去找杨国忠之前,跟我袒露过心声。这一次摊牌,一家人注定在长安城待不下去。只要我反对,他便绝不会去跟右相摊牌。可这么多年夫妻了,我一眼就看出他内心的挣扎。他是真的痛苦,不是为了仕途,也不是为了家人,仅仅是为了一个道理,却愁得头发全都白了。十八年了,他在长安为了生计奔走,其实并不开心。如果这么做能让他念头通达,那便做好了。我嫁的是他,又不是长安。”
⠀
来自微信读书